方孝孺著 徐光大校点:逊志斋集 2000版 PDF下载

2025-06-0221


书名:逊志斋集

作者:方孝孺著 徐光大校点

版本:宁波出版社 2000版

大小:34.8MB

格式:PDF

页码:975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逊志斋集》是明方孝孺撰写的诗文集。二十五年,太祖说:“现在还没到用孝孺的时候。”只任用他为汉中教授,每天和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听说他的贤名,聘请他作世子的老师,常和他谈论道德,并以殊礼厚待他,名其读书之庐为“正学”。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国家大事都向他咨询。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他自幼警敏,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宋濂门下知名的人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太祖召见他,喜其举止端整,对太子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来因为仇家牵连,被逮至京,太祖见其名而释之。


建文三年,朱棣起兵南下,孝孺为王之主要谋士。最终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捕入狱。在朱棣南下时,他的谋士姚广贤曾请求他:“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答应了他。当孝孺被捕入狱后,朱棣召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而孝孺被召来以后,大哭不止。朱棣对他说:“先生毋自若,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说:“成王安在?”朱棣回答:“彼自焚死。”孝孺又说:“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说:“国赖长君。”(时惠帝之子年幼)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不悦,说:“此朕家事。”让左右拿笔和纸给孝孺,定要他起草诏书,而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命以磔刑杀了他。又因孝孺曾表示即使“灭十族”也不屈服,所以,在处死他后,朱棣以他的一部分朋友、门生(包括廖镛、林嘉猷等)凑足了“十族”之数,共处死与其有牵连的八百七十三人,充军边远地区而死的无法计数,实在是惨烈。


孝孺死后,其门生王徐偷偷地把他的作品保存下来,并编为《侯城集》。其他有心人也保存了著作。明代宣德(1426-1435)以后逐渐传布,定名《逊志斋集》。“逊志”取自《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谦虚好学,努力进取,才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方孝孺为了策励自己,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逊志斋”,故用斋名为其著作命名。


该集成编于方氏生前,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绅为之作序。方氏殉节后,其诗文散失殆尽。七十多年后,临海人赵洪收集遗篇,得诗文三百二十四篇,于天顺七年在成都捐俸刻以行世,称为蜀本。又十五年后,黄岩人谢铎、黄孔昭收集到叶盛、林鹗、王汶等所藏的抄本,加上蜀本,共得诗文一千三百余篇,编成三十卷,拾遗十卷,交宁海知县郭绅等刊刻,称为邑本。又四十年后,台州知府顾与黄绾、赵渊等据此本编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称为郡本。嘉靖四十年,浙江提学副使范惟一与唐尧臣、王可大等以郡本为底本,参校蜀本、邑本刊行,《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此后刊本不出上述本子。


《逊志斋集》二十四卷,包括杂著八卷、表笺启书三卷、序二卷、记三卷、题跋一卷、祭文谏哀辞一卷、行状卷传一卷、碑表志铭一卷、古体诗一卷、律诗绝句一卷。


方孝孺把圣贤作为表率,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热衷于学道修德,期许着有朝一日能恢复周礼。《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的序开门见山指出:“道元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由于“后世教无其法,学失其本”致使“这者汩于名势之慕、利禄这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德者难矣。”于是,《逊志斋集》的内容就是说的如何修养心性,成为“明王道”的道德君子。方孝孺认为学道之初要“养其心志,约其形体”,这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加以修炼。因此《幼仪杂箴》列举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与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勉之目”为箴,“揭于左右”,其目的是“近而至乎远”,使修道者由“克己”达到“忘己”,使“其心虚明广大,与天地同体”,从而“参配天地”,几达“圣人之象”。


方孝孺主张“经世宰物”,认为自我的修养不足以成为道德君子的最终目的,“望勿以圣贤之言为空谈,知之欲真,践之欲笃,自欺者欲远大,顾讠是明命,以负天之所授,庶几其可耳”。(卷十《答王仲讠晋》),他反对空谈,主张践履笃实。“人不知学则已,为学不以宋之君子为师而欲达诸古,犹面山而趋欲乎海也。乾淳之学,莫盛于朱子,博文以致其知,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此岂特朱子为然哉?自孔子以来固然矣。”(卷十四《赠庐信道序》)又说“天之授我者,养之致其全,知之致其明,行之致其笃。用于世,则使……九州四海老单弱之民无不得欲。”(卷十六《适意斋记》)


《逊志斋集》在“靖难”之后被禁,并没有明文禁令,只是通其处死章朴,意味着其著作天然是禁书,用不着另行宣布,成了“不禁之禁”。方孝孺的著作及其被朱棣杀死或被迫自杀的练子宁、茅大方、刘某、王叔英、程通、周玉修等人的著作皆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