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著 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交广印度两道考 中华书局 2003版 PDF下载
书名:郑和下西洋考 交广印度两道考
作者:伯希和著 冯承钧译
版本:中华书局 2003版
大小:5.88MB
格式:PDF
页码:316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郑和下西洋考 交广印度两道考》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关于中国古代航海史与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学术著作,原题为《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nois au début du 15e siècle》,后经冯承钧汉译并合并相关研究,形成中文版本。该书聚焦15世纪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同时考证了中国古代经交州(今越南北部)、广州至印度的陆海两道交通路线,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郑和下西洋的考证
伯希和以严谨的文献学方法,结合《明实录》《瀛涯胜览》等中西史料,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航线、使团规模及目的地进行了系统梳理。他特别关注船队所至的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非诸国的地理名称考订,纠正了此前西方学界对《星槎胜览》等文献的误读,揭示了明代中国海上力量的巅峰成就。
交广印度两道研究
书中对比了汉代以来经交州(陆海交汇枢纽)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通往印度的两条通道。伯希和通过佛教求法僧行记、阿拉伯商人记载等,还原了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的贸易网络,强调交广地区在欧亚文明互动中的关键地位。
跨文化视角
作者以西方汉学家的独特视角,将郑和航行置于世界航海史背景下,与同时代葡萄牙探险对比,凸显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先进性与和平外交特质。书中还分析了贡赐贸易体系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的影响。
伯希和的考证以细节精审著称,例如对“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等古地名的辨正,至今仍具参考价值。尽管部分观点随新考古发现被修正(如郑和宝船规模),但其开创性的文献比对方法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冯承钧的译本补充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该书成为中西学界对话的典范。
这部著作不仅是郑和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更揭示了前殖民时代欧亚大陆的复杂联系,为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