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1993版 PDF下载

2025-04-0916




书名: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作者:宝鸡市考古工作队

出版:文物出版社 1993版

大小:8.76MB

格式:PDF

页码:327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是一部系统记录陕西省宝鸡市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专题报告,由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科学、详实的资料,全面揭示了福临堡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福临堡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地处渭河北岸台地,1984—1985年因基建工程发现并开展抢救性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300余平方米,揭露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20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千余件。其文化堆积以仰韶文化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为主,兼有少量龙山文化遗存,是渭河流域史前聚落研究的典型个案。


报告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与器物类型学分析,将福临堡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以红陶为主,代表性器物有圜底钵、葫芦瓶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中期:出现彩陶衰退趋势,新见夹砂罐、尖底瓶等,与庙底沟类型过渡阶段特征吻合。晚期:陶器以灰陶增多,器形趋于简化,反映向龙山文化的演变。


遗址发现成组房址、集中分布的窖穴及儿童瓮棺葬,揭示了先民从半地穴式房屋向地面建筑的过渡,以及农业经济(粟作)与家畜饲养(猪、狗)并重的生计模式。出土的陶祖(男性生殖器崇拜物)和刻符陶片,为探讨史前宗教观念与文字起源提供了线索;石刀、陶纺轮等工具则反映了手工业的专业化萌芽。


该报告填补了关中西部仰韶文化序列的缺环,尤其为“半坡—庙底沟—龙山”文化谱系研究确立了关键节点。其多学科合作方法(如孢粉分析、碳十四测年)亦为后续研究树立了范式。福临堡遗址的发掘成果,现已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工具性,是考古工作者、历史学者及文化遗产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