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祝捷 王晓艳合编:秦皇岛开埠纪事 1998版 PDF下载
书名:秦皇岛开埠纪
作者:高祝捷 王晓艳合编
版本:1998版
大小:4.35MB
格式:PDF
页码:153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秦皇岛港是清朝政府于十九世纪未主动开办的“自开口岸”。当时,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均为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被迫开辟的,属“约开口岸”,其港口权益与自开口岸不同,几乎全部丧失。
秦皇岛作为自开口岸被列入了清廷的重要议事日程后,究竟是建筑军用港口,还是辟为商用,清朝政府对此一度举棋不定,考虑再三,认为一是建军港,用款甚巨,二是恐机关暴露,遭列强干涉。为振兴商务,还是以辟为商埠有利。其时,作为半殖民地的中国,“门户”早被外人洞开,又何谈加强海防兴复海军。清朝政府终于决定将秦皇岛选为自开通商口岸。
秦皇岛天然港湾早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发现和利用。近代开平煤矿的开发和津榆铁路全线通车,为秦皇岛开埠创造了条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及北洋大臣委托开平督办张翼勘测秦皇岛沿海港湾及设立码头选址的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当在秦皇岛初选地段进行试航时,传来了英国传教士甘林宣称北戴河一带外人可来此筑港的消息。清政府命张翼一面抓紧靠泊试航,一面密派千员将秦皇岛一带地亩抢先购买,导致了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宣布自辟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及建筑正式码头。
在固定码头的选址及码头具体建于何处存在着分歧,以鲍尔温为代表的一派,始终主张码头应建在秦皇岛东、南山的西南麓,而以德璀琳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码头应建在北戴河的金山嘴。张翼也听从德璀琳的建议,极力主张将码头建立在金山嘴。清廷经过详勘和分析,最后择定秦皇岛为正式筑港选址。
从开埠前后的奏折、朱批和官方文件,往来频繁,不难看出清廷欲自开口岸的急切心情。从主观愿望看,是想排除帝国主义列强对秦皇岛的染指:是想独立自主地经营秦皇岛通商口岸,以扩大国家财政收入。这一抵御外人千扰的主动举措,表明清朝政府的态度是积极、坚定的。宣布开埠的消息所引起国内外的瞩目和重视,从中外报道中亦可见一斑。从此,秦皇岛这一中华民族的自开口岸及清廷批准和宣布的对外开放的日子,载入了我国近代史册。
秦皇岛港这一应由国家管理的通商口岸,因清政府过分依赖“官督商办”开平矿务局的雄厚资本筹办秦皇岛港开埠事宜,特别是开平的巨额“垫款”,为清朝政府购买急用的秦皇岛沿海的大量地亩,遂使清政府默认了开平矿务局的要求,使港口和开平矿务局发生了最初的密切联系,不久便成为开平矿务局独家经营的“产业”和专用港口。秦皇岛自开口岸,初建码头,甫及两年;正值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加速了争夺和瓜分中国的步骤。而腐朽的清朝帝国根本无法阻止这种瓜分,也无力维护所开辟的主权口岸。正垂涎已久的列强纷纷来到秦皇岛时,秦皇岛这个“自开口岸”,便被帝国主义,尤其是被英国垄断财团扼杀在摇篮之中。
秦皇岛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秦皇岛沿海地区及经济腹地的工商业的繁荣和港口城市的形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由于航运业务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市场已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秦皇岛港也步入了世界性港口的行列。秦皇岛的开埠,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为中国近代主权港口的开辟和发展提供了先例。因此,深入认识、研究秦皇岛开埠因革变迁的历史,不仅对百年后的秦皇岛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利用将提供可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这就是我们编纂本书的用意和目的。1997年以来,局办史志编研科着手对史料进行较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排比筛选,历经艰辛后厥成是册。
《秦皇岛开埠纪事》是一本有关秦皇岛开及其被英人骗占的历史资料集,其资料来源多为本局中外文档案资料。为港口百年庆典用书,分四个部分选辑,一是早期的港湾与腹地的近代工业;二是清朝政府自开秦皇岛口岸;三是开埠的回顾与人物;四是秦皇岛港被英人骗占。由于史籍浩繁:资料难搜集全,加之本书编纂人员的水平有限,对古籍编纂工作的经验不足,纪事的疏漏差错之处势难避免,敬祈大方之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