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著:孙思邈评传 1995版 PDF下载

2025-06-1712


书名:孙思邈评传

作者:干祖望著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版

大小:5.79MB

格式:PDF

页码:465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干祖望(1912年—2015年),男,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现属上海市),中国中医耳鼻喉科学家,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著有《中医喉科学》《干祖望医话》《干氏耳鼻咽喉科学》等。


《孙思邈评传》是干祖望创作的评传,首次出版于1995年11月。该书真实、客观地介绍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生平事迹。该书虽以历史人物为论述对象,但作者的思维和笔触仍时时顾及与现实的联系,鲜明地突出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如在关于孙思邈善于借鉴吸收外来医学理论,妥善处理吸纳与融合关系的论述后,因势利导地提出现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工作者如何学习孙氏成功经验的问题。


《孙思邈评传》共8章,前4章主要考证孙氏生年之谜,澄清历史记载中的附会不经之说,论析儒、佛、道三家思想对孙氏的影响,推出孙思邈乃“‘职业属医,思想在道’的高逸之士”的结论。后4章撷举孙思邈医学思想之精华,缕析其对临床各科的贡献。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匡亚明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字,是南京大学文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当代一批学有所长专家的集体智慧。丛书的学术顾问包括丁光训、王元化、安子介、赵朴初、冯友兰、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苏步青、程千帆、杜维明等数十位学者。他们与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讨,从2500年历史长河中选取了270多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作为传主,从整体组合上奠定了中华民族杰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该丛书全部编撰完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思邈评传》即该丛书中的一本。


孙思邈是一位深受儒佛道三教思想影响,在传统医学上发挥了承上启下作用的历史人物,思想构成复杂,学术贡献广泛。为了正确把握其思想脉络和学术精华,该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一、从思想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入手,对孙氏的是非功过作历史的客观的分析,避免孤立的主观的描述。如在辨析孙氏与《伤寒论》的关系时,该书举证孙思邈避居山林野地,其时印刷术又未发达普及,所以在编纂《千金要方》时尚无缘得读《伤寒论》。而《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等见于《千金要方》,盖因诸汤为当时临床广泛使用的常见方,孙氏并非得自《伤寒论》。如此分析令人信服。二、行文始终不离两部《千金方》,做到分析皆有据,论断皆举证,无旁鹜凿空之论,少信口不实之辞。如探讨儒佛道三教对孙氏思想和学术的影响,作者先从三教的历史传承、思想核心到时代动态,引导读者的思维深入三教的思想奥区。然后归纳两部《千金方》中有关三教思想的引述与发挥,指出其中道家最多,儒家居中,佛家最少。且发现涉及道家的内容都可辨识其学派的归属,而佛教之内容则大抵笼统,无法分析出何宗何派。因而论定孙氏的佛学造诣远不及道学精湛,进而辨证地指出孙氏思想中三教影响的比重,以及三教道德标准对其医学伦理学说即医德的整体综合影响。整个论述过程充满历史意识和求实精神。


该书虽以历史人物为论述对象,但作者的思维和笔触仍时时顾及与现实的联系,鲜明地突出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如在关于孙思邈善于借鉴吸收外来医学理论,妥善处理吸纳与融合关系的论述后,因势利导地提出现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工作者如何学习孙氏成功经验的问题;在历述孙思邈作为药王十分注意对新药材的开发利用的事实后,及时启发医药工作者在许多中药品种已告绝迹的现代,要重视思考如何在药材利用上推陈出新的问题。干祖望先生身为老中医,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和深厚的旧学修养,使其对孙氏的医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故吐而为文,往往切中时务,令读者倍感亲切。


研究历史人物,其生平经历的确考至为关键。该书卷首对孙思邈生年的考证,广征博引,显系作者精心结撰之作。然细察起来,尚有可商榷之处。从史源学角度审视,卢照邻《病梨树赋序》是现存最早述及孙思邈年岁的史料,其次为成书于元和二年(807年)的《大唐新语》及唐末杜光庭的《仙传拾遗》,《旧唐书·本传》系综合上述记载而成,生年之谜恰巧出在卢文。卢照邻的赋序写于癸西年,即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文中有“思邈自云开皇辛酉生,至今年九十二矣”之语。隋开皇元年之说即由此而得。然隋文帝开皇间无辛酉年,说者遂指为辛丑(开皇元年)之误。有学者另辟蹊径,指出“开皇”即隋文帝杨坚,犹如呼“乾隆”即指清高宗弘历。该书承其说,考得杨坚一生经历两个辛酉年:梁大同七年(541年)、隋仁寿元年(601年)。后者年代过迟,可不考虑。若以前者为生年,则孙氏92岁与卢照邻会晤不在卢文所记癸酉年,而要提前40年至贞观七年(633年),是年岁次癸巳。该书认为既然可怀疑卢文中开皇辛酉乃辛丑之误,则更有理由认为癸酉为癸巳之误。然而考卢文中尚有“于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征诣行在”之语,按之《通鉴》卷202所载:“咸亨四年四月高宗往九成宫,至十月乙巳还长安。”正印证卢文癸酉不误。梁大同七年说在这一点上尚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