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辉编 李继武校点:敕修百丈清规 2011校注版 PDF下载

2025-05-1611



书名:敕修百丈清规

作者:德辉编 李继武校点

版本: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校注版

大小:9.10MB

格式:PDF

页码:379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在唐玄宗到宪宗的时候,百丈怀海(720~814)禅师制定了清规。很多人以为禅宗是特别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行事往往特立独行,脱略不羁。到了百丈时期,更是因他住于律寺之中,而感到对禅宗“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常尔介怀”,从而别创禅林,制立清规。百丈清规制定之后的几百年间,就出现了十几种清规,历代丛林依百丈清规为蓝本,作了一些权宜性的增减,到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奉敕重修,称为敕修百丈清规。迄今近七百年间,百丈清规一直作为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见《大宋僧史略》卷中《道俗立制》条)。到了中唐,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僧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閤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又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寮”,置首领主管等等(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这些就成了丛林新例,与律法不同(见《僧史略》卷上《传禅规法》条)。世人即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是应禅宗教团的出现和不断壮大的形势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禅宗僧团的出现,也就没有百丈清规的出台。而百丈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可说是禅宗僧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禅宗的真正崛起,是以清规的创建为主要标志,而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寺院的普遍兴起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正是禅宗的特别教育法,使百丈禅师创建了禅宗特色的清规,而百丈清规又使禅宗的特别教育法得到了顺利的实施。


“百丈清规”面世之后,很得僧俗两界重视,宋代翰林学士开国侯杨亿述在《序》中称“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正是这样,“百丈清规”制订后,很快风行江西,广及全国。从唐至宋而元,多有增删,诸本杂出。

到元元统三年(1335)有《敕修百丈清规》(八卷)面世。《敕修百丈清规》略称《百丈清规》,也称《清规》。元元统三年(1335)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释德辉奉敕重编,大龙翔集寺住持释大沂校正,收入《大正藏》第48卷。释德辉,字东阳,临济宗杨歧派释晦机元熙弟子,元天历二年(1319),嗣住江西道龙兴路百丈山(今江西奉新县境)大智寿圣禅寺。至元元年(1335),奉敕重修《百丈清规》八卷。今有明正统七年(1442)刻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