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天:非常时期乡村工业之建设 民国26年版 DJVU格式

2025-05-1314





书名:非常时期乡村工业之建设

作者:陈启天

版本:民国26年版

大小:8.06MB

格式:DJVU

页码161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非常时期乡村工业之建设》是著名乡村建设运动理论家陈启天于1937年(民国26年)。该书立足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代背景,系统论述了乡村工业在战时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是研究民国乡村工业化与抗战经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


战时经济理论

提出"乡村工业为民族工业之根"的论点,主张通过分散化工业生产(如手工纺织、土法炼铁)打破日军对沿海工业区的封锁。书中测算数据显示,若发展得当,乡村工业可满足战时40%的军需品和70%的民用品需求。

实践操作指南

技术改良:推广改良纺车、小型榨油机等设备图纸

组织模式:设计"合作社+家庭作坊"的混合生产体系

原料替代:列出各省可替代进口原料的土产清单(如四川桐油替代润滑油)

区域发展案例

详细分析江西瓷器、河北高阳土布、四川井盐等地方产业的战时改造方案,附18省乡村工业资源分布图。


文献稀缺性

原版现存不足20册(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有藏),书中引用的1936年经济调查数据,因战时档案损毁已成孤本。

思想史价值

反映了知识分子"工业救国"的实践探索,与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形成互补。书中"平时农业,战时工业"的双轨制设想,直接影响1941年国民政府《战时乡村工业促进办法》。

当代启示

其"在地化生产"理念与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县域产业链"建设有内在契合。2015年《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影印再版时,增补了作者1943年撰写的《战后乡村工业转型刍议》作为附录。


该书不仅记录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经济自救策略,更为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多元性提供了关键文本,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