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局编:川江航道整治 1998版 PDF下载

2025-04-1925



书名:川江航道整治

作者:长江航道局编

版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版

大小:11.8MB

格式:PDF

页码:225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沟通巴蜀与中东部的长江上游段,又称川江,历来因其急流险滩和两岸的崇山峻岭而被人们叹为“绝地”。所以,川江自古有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无论对于船工、船上的旅客还是岸上的纤夫,三峡航道都是如此。但不管进出三峡的航道多么艰险,它始终是一条沟通中国西南与东部的黄金水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青藏、巴蜀、云贵的物产,都要借它进入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并漂洋出海。长江中下游的物产,也要借它进入大西南的广阔市场,赚取利润。


川江自从1915年开辟航道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变迁。随着三峡移民的搬迁和库区的渐趋形成,川江航道文物正有加速灭亡的势头。三峡工程在水位蓄至175米后,往日险滩众多的长江上游川江航道将形成500公里的“水上高速公路”。在川江航道的开辟史上,有一位英国人,曾被西方人誉为开拓中国西部的急先锋,他就是立德乐。1883年,立德乐以游历内地为名,从汉口乘木船逆水上行,沿途探索川江航道,一个多月后抵达重庆。次年, 立德乐便在汉口至宜昌航道上经营轮船运输业。14年后,立德乐驾着利川号轮从宜昌出发,试航川江20余天进入重庆。


三峡峡谷内,第一次回响起机器的轰鸣,工业文明和现代交通进入三峡。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包括国外商船与炮舰在内的机动船,便接踵而至,鱼贯出入川江,对外开埠,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而在川江现代航运史上,有一个中国人,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1925年,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轮船驶入川江,经过10年奋斗,民生公司成为长江实力最强的民营航运企业。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3万人员和9万件器材压在宜昌,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日夜运输,把中国重工业的宝贵器材抢运到重庆。这次连续40天的战时运输,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长江干流横贯中国东西,水源条件十分优越,历来是沟通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运输大动脉。但是从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地区落差120米,航深和航宽不足,拖载能力低, 运输成本高,而且影响航行安全,使长江航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 航道加宽和水流趋缓,从根本上改变了川江的航道条件,船舶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船舶转运周期可望加快,长江水运能力比过去将大大提高。


2024年5月,长江干线川江航道首个自动化无人机机库在长江干线宜宾段建成投用,首次实现无人机对长江干线川江航道全工作流程的自动巡检。2006年10月15日开始,重庆航道局专门派出工作人员下到库区普查。由于航道水位上升、移民搬迁及老船员相继去世等原因,很多文物消失得“让人心痛”。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对各基层单位的各种历史遗存物件以及从社会上得来的文物线索进行了调查,已登记掌握了508件文物和线索,其中文物有数百件。


这些文物主要包括:绞滩指挥旗、绞滩船名牌、船令钟等;航标方面的煤油航标灯、水泥标志船、老式航标船等;最早船员制服、信号台照片、老式测深仪、八角舵盘、各个时期的工作证、老交换机等。川江航道为长江航运、流域经济和沿江百姓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系统地展示川江航道特别是重庆航道的历史,重庆航道局决定设立“川江航道文化陈列馆”。届时,川江航道百年变迁的全景图将尽收市民眼底。